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罗李华
2025-07-04
来源:

调候为纲,十干为纬,
一部被误解五百年的命学异书终见真容。

作为释玄斋第七代传人,我遍览命学典籍,《穷通宝鉴》始终是绕不开的一座奇峰。这部明代成书、经余春台重编、徐乐吾评注的命理著作,在当今命学界仍引发两极评价——有人奉为“调候天书”,有人斥为“五行拟象的戏论”。今天,我将穿透历史迷雾,从科学、哲学与玄学三重维度,解析这部命学经典的真正价值与内在局限。

 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一、玄学探微:调候论命的独特体系

《穷通宝鉴》最醒目的标签是“调候”。这绝非虚名。其核心立论颠覆了传统子平法:以实际气候凌驾于月令五行之上

如正月建寅,子平法重甲木当令、丙火长生;而《穷通》却直言“初春尚有余寒”,必先以丙火驱寒,再论格局。寒冬用火驱寒,酷暑用水润燥,这种“寒暖燥湿”的调候观,构建了一套以水火为天地精神的气候响应模型。

十干实物说是另一大创见。书中将天干拟物化:

甲木如栋梁,非庚金斧劈不成材;

辛金似珠玉,需壬水淘洗方现光华;

丙火若太阳,必借壬水映衬才显辉煌。

这些具象比喻衍生出五大技术系统:

甲庚丁三干循环相成,
丙辛以壬为尊,
戊己共恃甲丙癸,
乙木独需癸丙滋养。

阳干偏神主导的倾向同样鲜明。书中推崇甲见庚(七杀)而非辛(正官),因庚如斧钺可雕琢原木;阴干则重伤,因其性柔需生扶。此中暗藏“阳干未成才需雕琢,阴干已成器贵在发挥”的玄机。

 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二、哲学思辨:天人观与价值困局

《穷通宝鉴》的深层哲学根基在于天人感应。它将人的命理与自然气候绑定,认为四时寒暖直接决定五行活性。例如冬金需火解“冻”,实则是将金的功用与自然界热胀冷缩之理隐喻连接。这种思维延续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传统,却因过度聚焦气候表象,被批评为“不识阴阳变化真机”——冬至后阳气已生,岂能仅以地表温度论阴阳?

其价值取向更折射出时代局限性。书中对“科甲功名”的执念,对七杀、伤官等凶神的推崇,实则是明代八股取士制度下文人汲汲功名的心态投射。如“丙丁甲透者,既不科甲,亦有恩荣”之论,将社会价值窄化为仕途成就,忽视了命主的精神需求与多元发展可能。

刚柔辩证的失衡同样值得警醒。书中过度强调阳干克伐(如甲必用庚),却轻视阴干自性(如乙木柔韧之妙),恰似儒家“阳尊阴卑”思想的命理翻版。这种单极思维,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东方智慧背道而驰。

 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三、科学审视:自然规律与逻辑悖论

从科学视角剖析,《穷通宝鉴》最受诟病的是气候拟象的失真。书中称“十二月庚金寒气太重,取丙火解冻”,但现实中冬日晴雪不融,斧斤照用不误;若强用丙火炼金,反致早夭,如命例乙未、乙丑、庚午、丙戌即是明证。

五行拟象的机械化推演更暴露逻辑缺陷。作者将电流类比水流般解说五行,却混淆了物理规律与命理符号的本质差异。甲木成材必赖庚金?实则八字中和者,五行皆可为用。拘泥于“实物”而忽视生克本质,无异于刻舟求剑。

现代学者罗量的批判尤为犀利:“这是一条学命的枉路……不少人穷十数年精力,只学了春夏秋冬寒湿暑燥,却进不了子平殿堂。”

调候理论的价值并未全盘湮灭。它对应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阶精神需求——即使格局成富者,若无丙火暖局,仍可能抑郁寡欢;而快递诗人雷海为式的清贫自得,恰是癸丙润乙的精神满足。自然属性(调候)与社会属性(格局)共同织就命运之网。

 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四、返本开新:现代命理学的批判性重建

站在释玄斋传人的立场,我主张对《穷通宝鉴》进行三重扬弃

技术层面,剥离气候拟象的机械教条,萃取五行活性理论精华。如冬金非需“解冻”,而应关注土金母子相生(土护金寒)的能量流通。

哲学层面,突破科甲崇拜,建立多元价值体系。命主成就既可显于功名,亦可彰于艺术、商业、技术等领域,此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易道精神。

方法论层面,融合调候与格局。以“水火为体”调候身心平衡,以“格局为用”定位社会成就,如此方能解答:

为何高管厚禄仍郁郁寡欢?(调候缺丙)

为何寒士布衣常自得其乐?(乙得癸丙)

罗量“纳其精华,释其糟粕”的八字真言,恰是承传此典的圭臬。

 罗李华评《穷通宝鉴》

《穷通宝鉴》像一面棱镜,映照出命理学在象数(玄学)、义理(哲学)、实证(科学)间的永恒张力。它的气候响应模型暗合生态平衡之道,十干拟象说彰显取类比象之智,却因自然规律认知局限社会价值狭隘投射而蒙尘。

真正的命理智慧,当如孔子所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调候不是机械的丙火融冰,而是生命节律与天地节气的共鸣;格局非止科甲虚名,而是个体在时代坐标中的自我实现。

命理之学若不能助人超越宿命论,反成宿命的囚笼,便失了易学“变易”的真谛。《穷通宝鉴》的终极启示,正在于此。

阅读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