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阳,有城如卦。伊犁河曲,抱玉含章。此乃特克斯八卦城者,形法通乎《青囊》,理气应乎《周易》,实为“天垂象,圣人则之”之现世圭臬。昔《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然此城以八经应八卦,太极镇中宫,其制之奇,暗合河洛之数,诚天地造化之手笔也。
形胜篇:龙脉结穴的天工之局
《葬经》有云:“地有四势,气从八方。”观特克斯形胜:
来龙千仞势如虹: 天山北来,其势若《撼龙经》所言“北辰高耸压千峰”,星峰磊落如万马奔腾。主脉沉雄似玄武垂头,生气贯注如金城玉案。清人蒋大鸿《地理辨正》所谓“龙分三八,气贯九垓”者,此城得之矣。
水法玄机玉带功: 特克斯河自坎宫蜿蜒,作“之玄”九曲,应《水龙经》“水见三弯,福寿安闲”之谶。尤以乾、坎二宫水势环抱如月弓,正应杨公“金城水绕是真龙”之格。昔林氏先师著《阳宅会心集》,特举“玉带环腰水法”为富贵根基,今观此城商脉沿河而盛,岂非明证?
四象森严法天象: 北倚天山玄武垂裳,南展平畴朱雀翔舞,东列青峰如龙蟠震位,西伏丘阜若虎踞兑宫。格局之精严,可比北宋汴梁“四水贯都”之制。更妙者,四象之外复有远朝近案,《管氏地理指蒙》所谓“外气行形,内气止生”的完美诠释。
卦城篇:大地之上的河洛真图
当民国二十五年(1936),规划者以规画为笔,以山河为纸,摹刻后天八卦:
卦爻立极定乾坤: 八衢如卦爻放射,乾(西北)兑(西)离(南)震(东)巽(东南)坎(北)艮(东北)坤(西南),方位分毫不爽。其道宽之数,街距之度,暗藏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之秘。清江永《河洛精蕴》云:“圣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此城乃其立体显化。
太极玄枢转阴阳: 中心太极坛,黑白云石相抱如混沌初开。此《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具象,亦《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之实证。坛中曾有古井深幽,恰似《宅经》“天心十道”之穴眼。耆老相传,立坛中静聆,可闻地脉搏动如《内经》所言“气脉相贯”之象。
卦气流转应吉凶:
坎水通玄引财源: 河水自坎宫入城,应《易林》“江河淮济,天之奥府”。沿河商肆百年不衰,恰证《雪心赋》“水缠玄武,发福悠长”之论。昔晋商过此,见水法精妙,特设票号于坎位,果成西域金融枢机。
离火文明照天衢: 城南离位,地气升腾如《易·说卦》“离为火,为日”。市政厅朱檐映日,图书馆文光射斗,恰似盛唐朱雀大街“天街小雨润如酥”之气象。士子登高南望,每生“仰观宇宙之大”的浩然之气。
乾位凝晖聚鼎鼐: 西北乾街,官署巍然若北辰居所。其建筑取“天圆地方”之制,檐角飞举如应《易·乾》“飞龙在天”。昔左宗棠平疆,幕府中精易者观星象言:“乾位紫微明,当有雄城起”,果半世纪后应谶于此。
坤舆载物育苍生: 西南坤区,阡陌纵横如井田遗制。民居多取“坤六断”之形,庭院纳八风而避煞气。有清季流人至此,惊见“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景象,叹为《礼记·礼运》“大同世界”之微缩。
玄枢篇:流转千年的气运场域
此城之奇,在形更在炁:
数理通神符天象: 太极坛直径合周天360度之数,八街长度暗应八卦爻变。其数理之精,可比《周髀算经》“勾股圆方”之奥。城中古树年轮,竟呈八卦旋纹,岂非《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之征?
元运流转显玄机: 三元九运之气,在此城显应尤著。七运(1984-2003)兑金主事时,城西果出能工巧匠,所制铜器远销中亚;八运(2004-2023)艮土当令,东北文教新区勃兴,学子科甲连登。此非《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之明验乎?
文脉绵延铸心印: 城中稚子启蒙即诵《八卦方位歌》,老叟闲谈必论“气脉流转”。有戍卒后代迷途大漠,竟凭祖传卦位图辨向归家。此间文化传承,犹似《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活态延续。
通变篇:古法今鉴的永恒启示
观此城如对青铜古鉴:
营造法式垂典范: 其“因天时就地利”之智,远超《营造法式》规制。汶川新城重建时,巧借岷江作“朱雀明堂”;雄安新区规划,特留“通风廊道”引生气流转——皆可视为特克斯智慧的千年回响。
生态智慧启新章: 城中古渠沿用坎离调水法,冬暖夏凉不涸不溢,恰如《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生态实践。今人测量,城区负氧离子数倍于邻邑,诚《淮南子》“天地之和”的现代注脚。
文明互鉴立丰碑: 乌孙古道驼铃犹在耳,八卦城内清真寺与道观隔街相望。维吾尔老匠以《福乐智慧》格言刻于坤位亭柱,哈萨克牧人按《六十四卦》择转场吉日——恰似盛唐长安胡汉交融的当代镜像,印证《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至理。
结语:
天山雪冷,难掩八卦灵光;大漠沙飞,不没易学真脉。此城非丘处机仙迹,然其合《易传》“仰观俯察”之旨,契《周礼》“体国经野”之制,更兼《黄帝宅经》“以形势为身体”之妙,实乃中华地理学之活化石。
吾尝夜登太极坛,见星河垂野如河图显象,八街灯火似洛书布数。忽悟邵雍《观物篇》“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之深意——此城岂止土木之构?实乃中华宇宙观之立体图腾!其形可测,其气难量,惟以心印心,方得窥见“道法自然”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