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北一隅,嘉陵江如《山海经》所载之 “烛龙”,在苍翠山峦间辗转腾挪,吞吐云霞。行至一处,江水骤然回身,以《水经注》“江曲三回,形如玉带” 之势,画出一道巨大的 “U” 形臂弯。就在这龙盘虎踞的臂弯深处,一座青砖黛瓦的古城已静卧两千三百余春秋 —— 这便是被誉为 “坤舆秘境” 的阆中古城。穿行其间,指尖拂过凹凸的城墙砖石,仿佛能触到《考工记》“匠人营国” 的历史脉搏;登临高处,但见群山如黛,碧水环流,方知古人 “阆苑仙境” 之誉绝非虚言。这座城池历经三十余朝而不衰,其间玄机,尽藏于《青囊经》所载 “天地交感” 的风水大阵之中。
清康熙《阆中县志》载:“其山四合于郡,其水迂曲径绕”,寥寥十字,道尽阆中 “山围四面,水绕三方” 的天然形胜。然其风水精妙,更在于暗合星象的 “天心十道” 正穴格局。笔者昔年随师踏勘此地,立于城心四望,顿觉《葬书》所言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之天地正气,如漩涡般向中轴汇聚。
天地正穴的时空坐标:古城雄踞东经 105°58',北纬 31°36',恰如罗盘天池定针之位。昔年袁天罡推演天文,称此经纬交汇处 “得天地中正之气”,乃坤舆灵枢所在。城中至今流传一轶事:明万历年间地震,全城屋舍摇撼,唯中天楼纹丝不动,百姓皆言 “天心镇地脉”,此正应《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 之论。
十字龙脉的交响:堪舆圣典《雪心赋》所言 “十道要详” 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城中中天楼为轴心,两条龙脉纵横交错:
玄武朱雀贯南北:北起蟠龙山如巨龟伏地,经回民圣地巴巴寺(暗合 “龟蛇相缠” 之象),直贯中天楼,南抵锦屏山展翅欲飞。清嘉庆年《保宁府志》记,锦屏山形如凤凰引颈,每至晨雾升腾,恰似 “朱雀衔书” 之瑞兆,与《禽经》“凤,灵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相映成趣。
青龙白虎锁东西:西有玉台山如猛虎踞守(白虎位),东立白塔山似苍龙腾跃(青龙位)。最妙在白塔山之巅的文笔塔,明嘉靖时知府赵汴督造此塔,次年阆中竟出三进士,百姓惊为神迹,称 “文星应塔”。此等感应,恰如《催官篇》所云 “文峰高秀,科甲蝉联”。
四灵归位的玄机:登临锦屏山俯瞰,四象格局尽收眼底:蟠龙山为玄武垂首,锦屏山作朱雀翔舞,玉台山呈白虎驯俯,白塔山化青龙蜿蜒。这般 “四灵归位,拱卫天心” 的格局,在《地理人子须知》中被奉为 “帝王之宅” 的范本。更奇者,四山距离古城皆约五里,暗合 “五星朝拱” 之数,令生气周流不息,正合《青囊奥语》“天有五星,地有五形” 之旨。
水为龙之血脉,阆中水局之妙,堪称动态堪舆的教科书。笔者曾泛舟嘉陵,亲见江水环抱之势如蛟龙护珠,顿悟《水龙经》“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的深意。
金城环抱的活局:嘉陵江自乾位(西北)浩荡而来,在城北折向东流,复转南向,形成三面环抱的 “金城水”。江水过处,商船云集,自古有 “水头一寸,银钱一斗” 之谚。更因水流舒缓,江面常年雾气氤氲,恰应《水龙经》“九曲回肠,紫气蒸腾” 之象。此等水局,在《葬书》中被赞为 “外气横形,内气止生” 的上佳格局。
蟠龙阵的千年密码:细察古城肌理,竟暗藏蟠龙阵:嘉陵江主脉为龙身,城内 “九井十八街” 的巷道如龙鳞密布,星罗棋布的古井恰似龙睛。道光年间《阆苑记异》载一事:某年大旱,全城井枯,唯状元井水涌如常,士人视为 “龙目含津” 之兆。此井方位正合《八宅明镜》“生气位藏水” 之说,实乃造化之奇。
天门地户的玄关:江水自天门(西北)涌入,过南津关(地户)而出。古人于此设下双重锁钥:下游魁星楼如巨锁悬江,上游大象山似神象镇水。光绪年《阆中水志》记一事:咸丰年间洪水滔天,至南津关竟自行回旋,百姓皆言 “神象卷鼻退洪”。此景正应《玉尺经》“天门欲开,地户欲闭” 的水法要诀。更在东南巽位(文昌位)建奎星阁,阁中悬一 “文光射斗” 匾额,自此阆中科甲鼎盛,有清一代出进士 116 名,世称 “风水催文脉”,印证了《宅经》“巽位文昌,文章显达” 的古语。
阆中风水之奇,在于将浩瀚星河投影于人间城池。昔年随师夜观星象,见北斗遥指中天楼,方悟 “天上紫微宫,地上阆中城” 之真谛,此与《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的宇宙观一脉相承。
李淳风的星野图:唐贞观年间,太史令李淳风归隐阆中,临终前绘《阆苑星野图》。图中将中天楼对应紫微星,衙署为太微垣,学宫应文昌宫,街巷脉络竟与二十八宿暗合。明代重修城池时,工匠依古图定位,使贡院正对文曲星位,自此阆中科举蝉联 “巴蜀之冠”。这般布局,恰如《开元占经》所云 “上应天象,下顺地理”。
白塔点魁的实证:城东白塔(文笔塔)不仅是青龙位的制高点,更是星象投射的关键。塔身七级八角,暗合 “七政八风” 之数。据《阆中科甲录》载,塔成后百年间,城中接连走出尹枢、尹极兄弟状元,时人目睹文昌星 “其大如斗,垂光注塔”,视为天人感应之证。此等盛况,正合《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 的记载。
活的堪舆博物馆:穿行古城街巷,风水印记俯拾皆是:华光楼翘角悬铃化煞,暗合《鲁班经》“风铃驱煞,钟声引福” 之法;秦家大院照壁聚气,深得《阳宅十书》“照壁藏风,气不外泄” 之妙;孔家院天井纳阳,恰应《营造法式》“天井取阳,院落聚气” 之规。最妙在清代川北道署,门前双狮并非寻常坐姿,而是左狮踏球(纳财),右狮抚子(旺丁),将《鲁班经》中的 “狮镇法” 演绎得淋漓尽致。
阆中古城历经劫波而不倒,其风水智慧如陈年佳酿,历久弥醇,恰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生生不息之道。
自然为师的哲学:古城建筑皆循山就势,街巷宽窄依风向调节。如城南宽巷纳夏季凉风,城北窄巷御冬日寒风,堪称古代微气候调节范本。今人营建新城,当效法此 “让建筑生长于山水之间” 的智慧,正如《园冶》所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水系活城的启示:古城内暗渠纵横,形成 “明江暗河” 双重水系。光绪年大旱时,暗渠仍保万家饮水,印证《宅经》“水脉即人脉” 之理。当代海绵城市建设,正需此 “藏水于城” 的远见,此与《管子・水地》“水者,万物之本原也” 的思想不谋而合。
精神图腾的力量:中天楼历经七毁七建,百姓皆言 “楼在城魂在”。2008 年汶川地动,距震中百余里的阆中古建竟多完好,学者考证与其木构榫卯的耗能设计及风水布局的抗震效应相关。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恰如《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至高境界。
文昌布局的现代演绎:白塔山今建国学讲堂,将传统文昌位转化为文化地标。某重点中学迁址塔下,高考升学率三年跃升 40%,虽为巧合,却印证了环境心理学的正向激励效应,也暗合《文昌帝君阴骘文》“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的文化心理。
暮色中的阆中别具神韵:嘉陵江浮金跃彩,白塔沐霞如笔蘸朱砂,中天楼飞檐挑起一弯新月。此时方懂杜甫 “阆中胜事可肠断” 之叹 —— 这肠断非关悲切,而是直指灵魂的震撼。这座城是自然与人文共谱的史诗,是堪舆术数与营城智慧熔铸的丰碑,更是《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的生动注脚。
释玄斋七代精研风水,所见名都大邑无数,然如阆中将 “天时、地脉、人和” 演绎至此极境者,实属罕见。其价值远超吉凶卜算,乃华夏 “天人合一” 宇宙观的立体诠释。当现代都市在钢筋森林中迷失本源,阆中如一位沧桑智者,默然昭示着:真正的风水,在敬畏山水的谦卑里,在顺应自然的智慧中,更在守护文脉的赤诚心。此正如《黄帝宅经》所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
释玄斋第七代传人 罗李华 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