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继,字续之,号四融斋主,1963年出生。大学期间主修美术书法,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书法专家委员会委员、东方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一系列大型书法展、篆刻展,并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连续获“全国奖”,还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大奖。相继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及其它数十次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委。在央视书画频道主讲五十余集张继隶书系列讲座,多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等院校讲学。出版书法专著多种。时有美术作品及诗联作品发表。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及河南、广东、新疆、河北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多家博物馆、陈列馆、中央部委大楼等收藏。应外交部之邀赴我国多个驻外大使馆创作作品。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荣获首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及“兰亭诸子”称号,并获首届“林散之奖”。
社会评价
把握感觉别开生面
如果从学习书法的途径方式来考察,当今有成就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某家或某件经典作品入手,通过认真反复的临摹练习来掌握技巧,进而积累经验并转化为创作能力;另一类则是根据自己对书法艺术规律及风格要素的理解,直接通过创作实践来训练技巧和探索个人面目。前者需要的是刻苦、坚持和熟练,而后者更倚重悟性、胆魄及综合修养。张继的书法篆刻创作近年来勇猛精进,在书坛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堪称是这后一种类型的成功代表。
张继学习书法的时间想来不算短,但以鲜明的个性面目驰誉书坛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从他下功夫最多,成绩也最显著的隶书来看,或许他对诸如《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经典碑刻都曾有过程度不同的攻习或涉猎,但在其相对成熟的作品中却很难找出专门摹仿某一碑刻的确切痕迹。我猜想他可能也经历过一个尽管勤奋临习却苦于不能自运的烦恼阶段,直到有一天从某一点上获得启发,产生顿悟。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此前的学习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徒劳,相反,从前练习中所掌握的基础技巧能力,这时已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支撑在不自觉中发挥出功效。事实上,在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书家的艺术历程中都存在着这样类似的茅塞顿开、脱胎换骨一般的蜕变转折。其中的诱发媒介可能来自前代的经典名作,可能来自同时师友的启发,可能来自对自己探索努力的思考,甚至可能来自其它艺术门类的旁通……,从张继奇峭、生动、老辣的隶书风格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作者的聪颖和自信,他的隶书显然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法的重复古人,也不是闭门造车、盲目创新的自由涂抹,其中既有隶书传统的规范法则,又有作者的提炼发挥。在这里,对传统经典的理解、选择与个人性情、敏悟自然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构成了风格面目背后的内涵及延伸。
书法的技巧有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诸多方面,其中用笔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不同的书体中用笔技巧的要领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用笔的动作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点画形态特征,是构成一个书家风格特点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张继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明确。他的隶书点画很有个性特征,其凝重厚实的形态或许使人联想到汉代碑刻摩崖的意趣,然而笔锋起落之间的爽洁畅达,又流露出汉代简牍墨迹所特有的洒脱韵致。尤其是通过墨色浓枯转换所形成的干笔飞白效果,更是运用得自然生动,恰到好处。记得著名书画家张道兴先生曾说:书法中类似山水画皴法那样的枯笔飞白,就好比京剧花脸唱腔中偶然一用的沙哑“炸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般的提神效果。看张继隶书作品中用笔的浓枯变化,正有如此的感受,这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招牌”手段。
自清代后期碑学主张盛行以来,写隶书者往往刻意模拟汉碑斑驳残损的效果以求浑厚古拙。这种追求固然促进了隶书笔法拓展,但也形成了诸如过分顿挫乃至有意颤抖之类的习气。张继的隶书点画可以说得上是浑厚古拙,但却并无上述习气,其浑厚古拙是通过运笔的坚实沉稳来达到的,保持了书写性这一书法艺术的根本要素。其中的关钮在于他领悟并把握了隶书用笔的核心规律,从而找到了具有个性色彩的点画样式,这是作者超群悟性的突出体现。
在近二十多年来的书法热潮中,对形式感的追求逐渐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对形式感的提炼及强化,与传统的书法审美原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牴牾和冲突,应该说这是当代书法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张继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选择了融合、协调的处理方式,力求通过统一规律下的多种表现手法,来达到一种既不违背传统审美标准,同时又富有时代、个性气息的风格面貌。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处理之中。
张继的隶书字形多取方正之势,虽然间有横扁、竖长或欹斜的处理,但并不过分突出和夸张。不过如果观察一下他对字形结构的塑造,便会发现其中的丰富变化。比如他对笔势方圆的分别把握,对部首穿插挪移的运用,对笔划变形或合并的处理,都显示出对不同形式感的追求和探索。尤其是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圆形、三角形结构以及点的各种变化形态,将合并笔划、浓枯墨色、轻重用笔等技巧交替结合,由此形成了一种清新、活泼的隶书面貌。
除结体外,墨色的变化对比效果也是张继隶书实践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墨色浓枯对比强烈,或墨汁洇涨晕化一团,或枯笔劲扫若隐若现,浓涨处不失字形,干枯处犹见笔迹,在线的结构中增加了块面的效果,观之令人惊奇,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值得指出的是,张继作品中种种的形式感效果,大多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他在传统书法资源中深入挖掘,精心提炼,大胆发挥的结果。前人作品中的一个偶然效果,古代碑刻中的剥蚀残损,其他艺术种类中的特有手法,经过他的改造和借用,便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甚至是规律性技巧,而这一转化及结果,正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勇气与胆魄。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始终不是单纯书写技巧的展示,而是一种综合修养的体现。当人们叹息当代书法艺术中文化素养的缺失时,张继的脱颖而出,正得益于他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和不懈提高。张继虽然以隶书享誉书坛,但在楷书和草书方面同样造诣不凡。特别是他的草书,取径于章草而注重体势的醇古,不故作波磔挑脚之姿,朴实而有奇崛之趣,与其隶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书法之余,他还兼擅铁笔,所刻白文印纯宗汉法,端严之中尤重轻重虚实之趣;朱文印则洒脱奔放,不拘一格,点画的疏密、断连饶有封泥遗意。当然,最重要的不在于多能,而在于他能够在不同的书体和门类之间保持着统一的技巧特点以及审美追求,同时更能将数者相互贯通,彼此滋养。在他的隶书中就不难看出对某些篆刻技法乃至篆书结构的化用与借鉴。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应当看作是张继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书法技巧规律的准确领悟,对传统的善于学习和大胆发挥,不仅使张继个人的书法创作获得了成功,同时也为我们探求书法艺术在当今的学习、传承方法有所借鉴、作为一个才气聪敏的书家,张继书法实践的成功途径及其经验,更值得研究和思考。(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挥毫掣电惊风雷——记著名军旅书画篆刻家张继
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书坛异彩纷呈,名家辈出。其中诗书画印皆能者不在少数,而四艺都能够卓有建树者寥寥;书法作品能形成风格者众,而能够开创一代书风,独领风骚者更是少之又少。著名军旅书画篆刻家张继便是一位成就惊艳、颇具影响力的全能型艺术家。前不久,张继作为中青年艺术家精英人才,被选调到军事博物馆工作,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走进他色彩斑斓的艺术人生。
崇尚传统 年少成名
任何名家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复制,但他们的成功都具备两个必要条件:才情加勤奋。张继也不例外。
小学时受两位老师影响,张继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对“蚕头雁尾”的隶书更是情有独钟。因出生于农家,少时并无字帖可临,直至16岁时方得一本《曹全碑》,他如获至宝,每日临习不辍。后来,又相继得到数本唐楷法帖一并研习。30多年来,张继坚持以传统碑帖为基础,以苦为乐,全面涉猎真、草、隶、篆诸体,用翰墨情怀砥砺人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从艺者之所以能成长为大师级的艺术家,皆因为内心喜爱,心甘情愿为艺术献身。张继从小即喜欢舞文弄墨,大学期间又主修美术书法,后又获书法艺术硕士学位。从踏入社会起就一直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尤其近十年来能如愿以偿地从事专业创作,这对于为艺术而痴狂的张继来说,无疑是人生之大幸。
张继曾撰文《学非浅尝所能及,艺必精研而后成》,并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把人生主要精力都倾注于经典书法的世界里。上至甲骨文,下至明清及近人墨迹无不涉猎,达到了如醉如痴,物我两忘的境界。张继在对传统书法的研习中,对隶书用心最专,用功最勤。他心仪汉碑,时常被隶书体势之壮美、技法之完备、造形之多端所震撼和陶醉。同时,张继又痴迷于汉代众多竹木简牍的天真烂漫和千姿百态,一卷卷古书时常令他爱不释手。通过百余遍、千刀纸的临写,经历“掰开揉碎”的系统学习,使他对汉碑、汉简帛烂熟于心。正因为他崇尚传统,迷恋经典书卷,长期徜徉于古代碑帖之间,临摹得法,能出入古今,所以张继写的是“真书法”,一点一划呈现的是传统经典的浴火重生之美,字里行间流动的是汉隶简帛的古朴自然之姿。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 张继很早便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出色的才华声名远播。13岁便在家乡举办个人绘画展,闻名乡里。23岁在周口师范学院举办个人书法展,引起震动。34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好评如潮。37岁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功成名就。
善思好悟 多才多艺
艺术家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其综合素养的高低。遍观历代书画名家,同时也是满腹锦绣的文人。张继一走出大学校门便为自己的画室取名“四融斋”。所谓“四融”,即诗、书、画、印同修兼融,融世间万物,以达到有容乃大,包罗万象之目的。成大器者,除需要刻苦、坚持和修养外,更倚重悟性和才华。前者经过后天努力都能做到,而后者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张继为人低调、儒雅谦和,内心却对艺术有火一样的激情。对艺术的良好感觉和悟性也令同道中人羡慕不已,因此“四融”和天赋共同成就了全才的张继。
张继诸体皆能,尤擅隶书,隶书也是他赖以成名的书体。他在其它书体方面同样有很高造诣。特别是草书,以章草为根基,通隶书之神韵,笔法娴熟,有凌空飞动的笔势,精美曼妙的笔意,风格沉着朴茂,气度恢弘。他的隶书作品多运用章草题款,与正文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了浑然天成之境界。此外,张继的篆书、楷书作品生动、高古,充满生命的张力,亦不同凡响。
张继还擅长篆刻,是当今公认的金石艺术大家,现为东方印社社长,并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篆刻评委。其作品主要师承汉印、古玺,取法多元,并汲取清人制印精华。他主张印从书出,故其印刀笔互现,字间气脉流动,犹如其书意趣盎然。
绘画是张继学习最早的艺术门类,但苦于时间与精力不足,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每每出手就独占风光。其画风新颖,意韵高雅。他既画人物,又擅山水,并曾主攻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画作,栩栩如生,令观者称道。
张继对古典文学亦情有独钟。其诗文意蕴高远、思想深邃,佳作频出。曾发表于《解放军报》副刊的《中国书画千字文》,融国学艺术于一体,按照历史时序涵括了中国书画的光辉历程,行文造句工整押韵,无一字相重。《中国书画千字文》充分展现了张继中文根基之厚重,锤炼文字能力之非凡,令书画界同仁乃至我等文学爱好者赞叹不已。
开宗立派 德艺双馨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国浩瀚的书法史从不给简单重复前人的书者留下位置。许多自诩已成风格的书家,只不过是达到了一种比较熟练的阶段,作品中总难脱去某位前辈书家的影子,因而谈不上自出机杼。张继的书法却是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名副其实的创新,真正做到开宗立派,独树一帜,为当今全国众多习书者所追随。
如许多大家一样,张继书法风格的确立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断深化、不断调整的过程。他长期浸淫于碑学之中,“化碑于简,求趣由心”,把简帛的率意轻逸、大篆的高古奇拙、篆刻的劲拔刚健和绘画的构图布局,潜移默化地融入隶书的创作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奇峭、生动、老辣的书风,堪称当今之汉隶。在张继的书法中,点画很有个性特征,其凝重厚实的形态使人自然联想到汉代摩崖石刻的意趣。观张继创作,是一种视觉享受,笔锋起落之间,爽利畅达,果断痛快,可谓挥毫掣电惊风雷。
张继为人宽厚、真诚、谦虚、善良,尊崇先人品后艺品的准则,不论是朋友、同事、书画界同仁,提起张继无不赞赏有加。特别是特招入伍九年来,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心怀一颗感恩之心,以夙夜在公、时不我待之精神,积极为军队服务、为社会服务,无偿创作大量作品,多次伸出仁爱之手慷慨捐助危难之人,表现出了一名军旅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职业操守,先后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
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大展是书法家的比武场,十几年前张继是全国有名的书法获奖“专业户”,其书法篆刻作品曾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蝉联大奖,还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一系列展览中屡获大奖。曾荣获“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坛“兰亭七子”、“兰亭诸子”荣誉称号,并获首届“林散之奖”。自2000年以来数十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应邀在央视书画频道录制四十余集隶书系列讲座,影响广泛。多次应邀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篆刻院及多个省(市、自治区)讲学,应外交部之邀赴我国多个驻外使馆创作作品。还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及河南、广东、新疆、河北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许多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多家博物馆、陈列馆等收藏。
张继令人瞩目的成就,高尚的人品和视艺术为生命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他是一位默默无闻但经常有惊人之举、震撼之作的艺术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我们期待着张继创作出更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千刀素纸铸奇峰——浅论张继的书法艺术
张继的书法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他的隶书创作独辟蹊径,他以新颖的创意构建了全新的隶书范式,独创了新的形式与语言范型,对人们的视觉产生电流般的强烈冲击。目睹他的作品,常常让人发出“隶书原来也可以这样写”的感叹。
人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张继所写的仍然属于隶书,但他的隶书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种四平八稳,乌黑光滑的单一模式;是因为其作品的形式表现,意象符号,笔墨运用,墨色特点,结字方式,共同营造了一种对传统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字里行间呈现出为心灵徜徉的广阔空间;还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人文情怀,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视野和追求。在他那苍厚、朴率、洒脱、奔放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书家是带着他生命智慧和人文怀想,带着他的精神企盼和哲思情怀,标新立异地表达出他的睿智审美发现和不与人同的艺术创造。
“张继隶书体”之所以让人产生一种惊叹,绝不是说他的书法离经叛道,走的太远。而是在秦隶、汉简、汉碑、魏碑为母本的框架之内,他的笔在以情合理,以心造境的原则中,使高古的美感,当代的语境、自由的意识、书家的追求完美地交织、组合在一起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呈现出多元的视角与黑白时空的聚合,通篇书法的境界和神韵也因此得到拓展和提升。
“朴率”,应该说是张继对隶书风格的总体追求。“朴”和“率”,实际上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朴是一种憨实、苍厚;“率”,是一种洒脱和奔放。张继所追求的是朴与率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限制,对古人作品中的“朴”和“率”的艺术元素,他必经进行自然的了无痕迹的架接和组合。在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朴率风格,绝不是前人朴率元素的片面和局部,而是美感经验和全部的整体。
张继认为,在自然发展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去构思、去设计契合自己审美的风格形式,就可以避免两个不利因素,一是纯粹自然发展的缓慢;二是急于求成的肤浅。显然,他的隶书风格的形成,是自然的,自由的,也是依据精神追求和审美需要而延伸与扩张的,在看似自然与中和的结构中,连贯着时代律动和书家自己情感节奏,使作品显得大气磅礴,从容不迫、苍劲深远。
作为一位有思想、立意高远的书法家,其成熟性就表现在不一味追寻古人走,也不盲目跟随时风,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实施转化性应用,这才能为千年书法史增添新的一页。
张继认为,一位真正优秀的书法家都是有个性的,没有个性就不会有风格,纯粹的个性也不是风格。风格是个性的升华,是学养、审美、阅历、悟性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表现。书法家一旦形成了成熟的表现手段,用笔就是自然流露。用笔不仅代表着其技巧水平,更代表着综合能力,学养、审美、胆识、悟性等皆在用笔上表现出来。观张继的作品,除此之外,我想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他的作品绝对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有着明确的艺术出发点和设定的艺术品格,在他下笔之前,已经树立了作品精神高度的目标值,既包括书法本文的独特性和形式的创造,还涵盖了精神向上的我有他无的探索。
张继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风格,一种精神,一种经典。当然,我们还不能武断地作出结论:张继的作品就是经典。经典,需要时间的锻铸,需要历史的洗礼,但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艺术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存在的理由。纵观张继的艺术实践,他总是艰难跋涉去逼近艺术经典这个重大的精神命题,潜心于艺术技巧、文本风格的探索和尝试。
我认为,如果不是张继,而是其他书家,始终如一地秉持这种艺术进取精神,同样会被社会所承认。张继的幸运在于,在隶书的创作上,恰恰是他,而不是别人,有幸地成为隶书创新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有幸成为隶书创新的代表人物,其光荣并不独属于他,而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书法创新精神,代表这个时代隶书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新高度,代表着当代人审美观念和精神价值的某种取向。
张继在书法创作方面是多面手,且成绩斐然,除隶书外,其草书在国展中曾获得大奖。他在诗、书、画、印方面也有很多成果,故将其斋名取为“四融斋”。但是在公众的印象中,他还是以隶书见长。
张继脱颖而出,也经历了千刀素纸磨砺的艰辛。他自言,自己经历了信手涂鸦的阶段,刻意仿帖的阶段,急于求变的阶段和临创结合的阶段。但他不满足于继承前辈大师的衣钵,而是将目光投向高古深远的历史深处,投向人文气象的观念层面。唯在此时,书法似乎和天地交融了,和心灵交融了,和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大美交融了。有如说,张继的书法打通了传统,连接了未来,不如说,他打通了观者的心灵,开拓出一片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纸面的视觉奇观,引导人们进入了“黑白”大道和艺术生命的世界。
张继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不仅是传统、时代、个性的有机整合,而且要在不重复前人,不重复他人的高度上尽力不重复自己。不重复自己并非一日一面,花样百出,而是要在自己相对稳定的主导风格基础上,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追求。
张继做到了不重复前人,亦做到了不重复他人。因为做到了“不重复”,所以,读他的作品时,才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心想:隶书原来能这样写?直到将张继的作品仔细解读后,才明白:隶书可以这样写。如果把张继的书法放到一个时代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放到人们渴望求变的呼吁声下来思考,我想,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斩钉截铁,那就是:书法应该是这样!如果有另一个张继出现,且水平同样高但面貌不同,人们同样会给以欢迎和认可。“复印”式的书法,范式一律的书法,无关繁荣,只有将传统置于现代语境下,凸现出每位书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质,书坛才会有百花盛开,春色满园的迷人胜景。
我常谈到这样一种感受:读张继的作品,与其说被其奇绝的风格所打动,不如说为其深邃的哲理、处理矛盾的手法以及文化的诗意所吸引。前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激动和昂奋,而后者则打开了我们思考的大门:张继所走之路是否就是通向大家的路径呢?!
入古有道、出新至奇——著名书法家张继的艺术人生
著名书法家张继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30岁出任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40岁被特招入伍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的张继,书法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一系列大型书法展、篆刻展,并在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中连续获大奖,在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中获“精品奖”,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及多家博物馆、陈列馆及驻外使馆等机构收藏。他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被中国书协授予“全国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这位崛起于书风颇盛的河南的书法家朴实敦厚、做事扎实、待人谦和、艺术精湛——这也是圈内人对张继的普遍评价。
博观约取全面发展
张继书法涉猎极广,在取法的品类上,诸体皆备,其中尤以篆、隶见长。纵观张继的书法艺术,其主要特点是篆隶楷(尤其是隶书)凝重而不失灵动,行草率意而沉雄劲健。具体表现在:一是结体富于变化;二是笔墨生动活泼;三是讲究章法布局,注重形式和视觉效果。观赏张继的书作,犹如欣赏一首经典名曲,时而沉稳凝重,时而活泼轻快,时而舒缓清柔。时而又激昂澎湃,极具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特点,主要来源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
在谈到博取与专攻的关系时,张继说,假如在技巧上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其他综合修养严重缺乏,将来的创作必然底气不足、没有后劲。艺术水平的较量,最终是综合修养的较量。早年张继学习绘画,又涉猎文学,而后主要从事书法、治印。这样的综合文化艺术修养,才使他的书法艺术创作在传统功力之上追求一种自由率意的境态和对艺术深层次的领悟与思考。他的艺术实践,可谓既有主攻,又广涉各艺术门类的精髓,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正确途径,应为广大青年书法爱好者所借鉴。
钟情隶书终成大器
张继幼年即喜欢书法,最早就是从隶书入手的,可以说有浓郁的隶书情结。后来,走上正规的书法学习之路,楷书、草书、篆书、行书无所不学,但是他对隶书的情感最深,他喜欢隶书雄浑刚健的特点。他从《张迁碑》的雄强、《礼器碑》的典雅、《曹全碑》的柔曼与金农的异趣、伊秉绶的厚重以及简帛书的生动奇宕、汉砖瓦文的朴拙中汲取养分、化而为之,融入到自己追求的审美信息中,形成了看似杂实为博、看似舍实为取的“非人非我”的艺术表现效果。张继说自己对隶书情有独钟,汉代隶书的那种大气、厚重和博大,好像是与其性格心胸相吻合的。张继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爆发式的挥洒过程,需要在足够的积累之后才能开始,正所谓“厚积而薄发”。有的朋友说他写隶书的速度相当于行书甚至草书的速度,他认为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胸中有丘壑”,事先要琢磨这个作品如何处理,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构思的阶段,真正创作的时候,激情、灵感便一涌而至。
求新求变大胆创新
张继在谈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说,如果没有继承,所谓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创新,艺术就不会有发展,更不会有个性的形成。
张继以粗犷风格表现心中意气,自然笔下生风、豪放不羁。在篆隶的取法上,也着力于变化的形态、跌宕的姿势。从具体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不太执着于平正、均衡、匀称的结构、布白,也较少对篆、隶中工稳、精致的表达,所以他的篆隶作品较多起伏不平、抑扬多姿、摇曳多变,有一种奇态,也有生涩、率真之趣,这自然比平正更能吸引读者,形成感召力。
作品显示出的气势往往与书写者的胸襟气度有关,心放得开,手才能放得开;手放不开,多半是心放不开。放得开自然是一个优点,显示出书家的能力完全地释放出来了,达到痛快淋漓,也传递给观者一个舒展的画面。张继的作品大都显示出书写时的心态无所拘,书写本是宽松快乐的行为,而非勉强为之,因此可见其意气风发大刀阔斧。
张继把篆隶写奇、写变、写新有一个明显的原因,那就是行草笔意的进入。这种动的因素的掺和,冲击了形和味,也变换了笔法运行的速度,由徐缓而迅疾,忽快忽慢忽轻忽重,这改变了篆隶中具备的温和、平顺、的情调,跃动多于平和,改变了人们在欣赏过程中的心理速度。
在章法变化上,张继惯用疏密两种形式,篆隶疏朗甚至空旷,而行草却极为密集。张继的草书作品倾向于章草,笔调较为简约,一字之笔画的运用,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用笔方面,张继对于主要笔画的把握非常准确,恪守简之又简的运用原则,在简练中建立字的形态结构。章草和今草线条的结合也使得在章法上起到一定的变化和调和作用。
张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植入现代美学符号与元素,来实践着用笔的丰富转换、用墨的虚实变化和构字的奇绝凌峭,成就了个性鲜明的个人风格。
为人坦诚性情率真
张继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时说,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谦逊的人。
与张继聊天,你能体会到他的匆忙,它创作勤奋,难有闲暇,且社会活动繁忙,总是来去匆匆。他不愿过多宣传自己,只是埋头做事、踏实从艺,一切顺其自然。但对于任何应允下来的事情,它又是那么认真对待。他还担任众多教职和评委职务,曾为我国多个驻外大使馆创作书法作品,为展览活动准备作品也都一丝不苟。
“书如其人”,通过张继的书法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处事原则。无论供职于石油书协还是在部队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他都以人格的魅力引领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他在书法界有很好的人缘、广博的人脉,这使得他的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与备受推崇。谈及书法,他往往侃侃而谈,鉴古察今,观点独到;分析问题,鞭辟入里。
“中原崛起一奇人,漫漫碑丛觅求新。当其下笔风云动,书成可堪泣鬼神”。祝愿张继继续传承古代经典、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孟黎)
荣誉及获奖
全国第七届书法展中获得最高奖,荣夺“三连冠”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二等奖。
1997年书法家张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
1999年书法家张继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2000年书法家张继被评为“中国书协德艺双磬书法家。
2006年书法家张继入选系中国文联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8年书法家张继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中荣获最高奖。
2008年书法家张继书法展将在郑州举办。
2010年书法家张继京师印社第三届篆刻展在北京人文大学巡回展出。
2010年书法家张继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委。
2010年书法家张继获首届“林散之奖”。
2010年书法家张继“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荣誉称号。
2011年书法家张继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
2011年书法家张继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获奖。
作品风格
张继书法我的至爱
不知为何,书法变成了我生命中的至爱。
少年时代,当我还不懂得何为书法之时,就已受乡间艺人影响,对写写画画情有独钟。据母亲讲,凡我所到之处大都留有笔迹,是否似当今一些景点“到此一游”之类,已不能记得。不过印象颇深的是读小学时内心总害怕某一天拼音字母会取代汉字,到那时书法恐怕就没有了地位,真乃杞人忧天也。十三岁那年,我在村头举办了平生第一次个人书画展,此举可谓轰动乡里。之后对书画的钟爱便一发不可收,以至于常常影响学校的功课。但对于书法,其实当时尚未入门道。不过那种自发、执著、那种纯粹至今仍不断地感动着自己。
待真正潜心于书学的系统研习时我才发现,书法艺术是那么奇异与深奥。不同点画、不同构成、不同体势、不同墨彩,其变化无穷,内涵无尽。奇与正、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她使人倾心,使人痴迷,使人陶醉,甚至使人为之癫狂。但我深知,必须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作基础,必须有新异的创作理念作主导,必须有纯熟的表现技法作手段,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保障,还必须有综合的艺术修养作滋补,精品才可能与你结缘。当然这首先需要你毅然摒弃陈腐观念,坚决摆脱功利色彩,还要甘愿与寂寞为伍,甘愿与勤奋为伴,甘愿与谦虚为朋,甘愿与顽强为友。
因为书法,我常常通宵达旦。在夜阑人静之时,市井之喧嚣、工作之重负,杂务之繁多、尘世之凡俗,均可得以暂时解脱。值此真正属于我的有限时段内,一卷古本,令我尽情地研读,一管柔毫,令我尽情地挥洒,继而深沉地自我欣赏,无情地自我剖析,因为书法,我常常囊中羞涩。就学期间,多次因拥有了好几本好书而经济拮据,亦曾因远行求艺而生活窘迫。还有一件趣事令我哭笑不得。多年前我于闹市
盛邀邂逅的几位乡友到餐馆一聚,酒足饭饱之后方想起此前已倾囊购买了精美的书帖。那等尴尬,自不待言。好在友善,不疑我诚,反倒请我;因为书法,我不得不重新理解何为“忠孝不能两全”。记不清有多少次,对父母的探视计划因忙于书事而屡屡拖延,探视机会因惜于时间而忍痛放弃。孝敬老人力不从心,照顾妻儿无可奈何,料理家事纸上谈兵,然幸得亲人理解;因为书法,对理应频繁交往之朋友同道无奈或无意间多有失礼或得罪,虽此实非出自本意,然失礼终归失礼;因为书法,我也办过拙事,出过洋相。平日于书房埋头用功之时对家人所言它事所问非所答已非偶然。更令我不能忘却的是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深夜,正值创作高潮,恍惚中竟将画毡与砚台随宣纸一同拉出桌面。熟睡在桌边床上的小儿顿时成了一个墨人,被褥衣物尽黑,妻儿惊醒后不知所然。我方如梦初醒,灵感顿失,情致全无,苦不堪言;因为书法,我常常对忧愁、对辛劳、对烦恼、对痛苦反应迟钝。在郁闷之时,于辛酸之际,一旦移情于书,一切懊恼与不悦、浮躁与诱惑、疲惫与倦怠全不见了踪迹。可以如此讲,为了书法,我愿历经风霜,遍尝苦辣,无怨无悔!
书法,我的至爱!您是那么神秘,那么高古,那么丰厚,那么伟大!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情操,给了我胸怀,也给了我许多荣誉。我欲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然退而言之,惟有其过程,我亦足矣!我常常为自己的人生有这一真挚情结而感到幸运,为自己能成为书法的忠实信徒而感到自豪,更为四十岁后尚能被特招入伍并专业从事书法艺术创作而倍感欣慰!
我幸福,因为我拥有至爱!
我坚韧,为了我永远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