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

2019-01-06
来源:

胡秋萍.jpg

简介

胡秋萍,1962年8月生于河南开封。现为中国书协创作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河南省直书协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青联常委、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


参加书法展

书法曾参加全国三、四、五、六、七届书法展,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国际临书大展。中日书家诗书展、中韩第一届书展、中国书法年展、四川“巴蜀点兵”

中国现代书法展、河南省第二届墨海弄潮书法展、中国书法年展。获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届龙门书法银奖。作品被中南海、河南省博物院等收藏,黄河碑林、淮河碑林等数十家碑林刻碑。作品入选荣宝斋《孙子兵法》、《唐宋诗选百家书》木刻水印珍藏本。曾作为中国妇女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2001年在镇江、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2002年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胡秋萍书法艺术展暨《胡秋萍书法艺术》首发式。各专业报刊曾专题报道。出版《秋歌--浸越斋诗稿》、《胡秋萍书法作品集》、《胡秋萍书法艺术》。


专题报道

《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之友》、《书法报》、《书法导报》、河南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做过专题报道。国内数十家辞书收入其作品并介绍。


艺术年表

2001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胡秋萍书法艺术》作品集;在香港举办书法联展。

2002年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作品入选作品集。

2004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5年访问韩国,参加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一周年中国著名书画家邀请展;受聘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在马来西亚举办胡秋萍书法艺术展及书法讲座。

2007年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七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获河南省文学艺术界第二届“四个一批”人才奖。

200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大典——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胡秋萍》;参加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提名作品展;出任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评委;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秋萍》。


张改琴.胡秋萍.杨晓琳大连办展

张改琴、胡秋萍、杨晓琳这三位在国内享有盛名的三位著名女书法家将于8月28日到8月31日在大连市图书馆举办一场盛大的书法作品展览。张改琴现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她的书法、中国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等单位收藏。出版有个人专著《中国书法·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改琴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改琴》等,主编出版有《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作品集》、《守望敦煌·敦煌写经作品选》等多部大型作品集,曾在中国美术馆、西安、广州、兰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

胡秋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画院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她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获全国中青年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河南省文艺成果奖,是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她曾在香港举办书法联展,在郑州、镇江、长沙、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出版有《胡秋萍书法作品集》、《胡秋萍书法艺术》、《秋歌——浸月斋诗稿》等。

杨晓琳供职于湖北省襄樊市书画院任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任湖北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襄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襄阳印社副社长等职。她的书法作品曾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国展。全国第三、四、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行草书大展等。2007年书法精品三幅被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学术提名。书法作品被中外二十多个国家美术馆收藏。

自古彪炳青史的女书法家,自晋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以后,寥若晨星,今日亦属凤毛麟角。中国书协15个主席团成员中,只有一位女性。三位女书法家堪称女中豪杰。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0幅,都是她们近些年的著名作品,有些作品竟是首次展出。大连市图书馆为此次展览专门编辑了名为“海风墨韵”的作品集,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大连市图书馆原馆长张本义先生为作品集亲自作序(全文详见A31版)。

张本义在序言中对三位书法界女子做了极高的评价,他称:“打开此集,如入宝山;如闻香草,颇得怡人之要旨。”此次展览,主办方期望大连的书法界文人雅士共享海风,同论墨韵。


中国当代女三珠树摭说

2006年,历史将当下书坛三才女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定格为新“三珠树”,这一年几乎成了三才女年。不仅举办了展览,而且《书法报》等诸多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跟踪报道,甚至“中国书法论坛”等网络也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书法》杂志2006年第五期则干脆将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三位女书法家称为“女三珠树”。此后,“女三珠树”成为一种新的书法阵线,渐次成为一种品牌。之所以称为“女三珠树”并不仅仅因为性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书法史上曾经有过“三珠树”的真实记载,他们是王铎、倪元璐、黄道周三位须眉的合称。

据资料记载,“三珠树”最早出于《山海经•海外南经》:“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1)此“三珠树”为神话之物,并且“三珠树”之“三”并不是数字的特指。既非俗物,当有“希世”之意。东晋郭璞即有诗句“三珠所生,赤水之际。翘叶柏竦,美壮若彗。濯彩丹波,自相映翳。”

(2)以此盛赞“三珠树”脱俗清奇的华美特点,因此人们渐渐将其喻为人中龙凤。东晋陶渊明也曾感慨:“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

(3)很显然是对人才的隐喻。此后,有不少的诗句借用“三珠树”来比喻人的才华横溢或类比为有才华的人。及至黄道周时代,“三珠树”又成为一种特指,即王铎、倪元璐、黄道周三位须眉的合称。这也让“三珠树”之“三”有了新的含义,这也使人们将“三”有了数字层面的理解。我以为,这大概正是当下书坛将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定格为新“三珠树”或女“三珠树”的一个重要渊薮。因为这一段话是所谓男“三珠树”同为当世俊彦,关系亲如兄弟,学术、志趣等相一致的真实写照。而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三位女书家,有着相同的文化品质,相同的艺术追求,相同的志趣爱好,年龄相仿佛,互以姐妹相称,才情文艺相互砥砺,且秋萍师王铎、晓琳喜倪元璐、斯琴曾临黄道周,这一切在2006年凝结为一种蓬勃向上的机缘,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终于将书写丹青的慧手紧握在了一起,并向众生宣告女“三珠树”的横空出世。按照全息理论的观点,事物的发展具有全息重演的规律,所以才有了历史发展的惊人相似的一幕一幕。如果说男“三珠树”的存在是那个时代的造就并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的话,那么女“三珠树”的出现则是当下书坛生存状况与时代背景的一个集中体现。正如扬州八怪的存在一样,是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化合所致。

(4)胡秋萍生在中原大地,中原的雄强风格与古帝都的王者之气的滋养,形成了她“阳刚大气”的总印象,她长于大幅草书,纵横恣肆之间流溢着洒脱;杨晓琳生在荆楚大地,尤其是古襄阳2800年文化积淀的哺育,“兼收并蓄,孕化智慧”的文化特质在她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她书法二王、米、董,也以画养书,她的书法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体现着平实娴静之质;韦斯琴生于江南大地,江南风韵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黄山之秀美感染着她,她让书法作品成为自己美文的载体,体现着我手写我心,让风花雪月、草长莺飞化为淡雅的书卷气。这些是一种普遍认可。但我却认为除了以上这些以外,她们在女性文化意识的基本前提下,对各自的定位是形成她们不同特点的基石,而对待文化与艺术的基本态度和奋斗精神则是他们逐步走向成功的保证。

5实际上,女“三珠树”首先吸引人的重要之处并不在于她们的作品是如何地打动人,而是在于她们作为女性书法家的作品是如何地让人感动,因为文化与艺术都存在一种“性别差异”。“应该说,艺术活动,既渗透着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显示两性身上各具的自然、本质、天生的气质禀赋,同时更映寓与特定社会标准相符的文化行为意义上的性别创造力,展示出心理学意义上的具有性别主体位置的典型特征。”

(6)所以,艺术、艺术作品不能不打上性别的烙印,“女三珠树”也不例外。从这样一个角度再来观察“女三珠树”时,就会有新的发现,并且她们的意义并不只在于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三个人本身,更在于女性书法家群落。

她们三人的传统功夫都很好,性情的缘由使她们沿着自己的感觉走得很远,她们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行走着,也正因为是女性才倍受世人关注。书法家中学王铎者为数不少,写得似秋萍模样的大有人在,但写得有她这种名气的却是凤毛麟角。因为王铎书法既酣畅淋漓、多有视觉冲击力,又小心谨慎、细节交代得非常清楚,是一种理性的呐喊,而秋萍恰恰与此情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并不是在于她是否“理性的呐喊”,而是在于她特有的女性细腻本能地收敛了其作品中“阳刚之气”的无限制扩张,而表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视觉形式的情有独钟,于是我们从秋萍作品中的大气、率性和苦心孤诣看到了女性的胸襟。秋萍是十足的性情中人,所以她能够跟着“现代”的步伐蹒跚前行,也可以随着流行书风放飞自己的感受,但文化的修炼与女性的敏感,让她的尝试变得非常清醒,她还是要立足中原,以浑厚雄强为主体风格,辅之以细腻的元素,全方位地表现人生的境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一种“理性”!胡秋萍的大气是一种女性的大气,当然她也根本没有必要非得和男性的大气与阳刚比较不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男性的大气与阳刚让秋萍的大气真正地大气起来。三才女都是从传统的深处走出来的,都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用传统的营养滋润现代的追求,用文化之品位支撑书法之格调。虽风格不同,却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的互补,所以他们同时携其作品惊现书法江湖,必然会刮起一阵旋风,也为关注书法发展和喜爱翰墨者奉献了让人快意的盛宴。实际上,从2006年她们携手前行至今,已用不争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依恋传统,但决不囿于传统而故步自封,已与古人有了很大的区分,她们比古代女性幸运,时代为文化女性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秋萍之苍茫劲润、晓琳之淳厚静逸、斯琴之清丽婉约,构成了和谐相融又有独立篇章的交响诗。从她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们热爱生活,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切入书法而各有千秋,但她们都在求真、求善,追求自己心中的“至美”。她们不是在做“女红”,而是在记载心灵唯美之舞。她们的成功,昭示了女性书法家群落的成功。


评价

自认识秋萍,一种深深的担心就压在了心头。

那时,她在开封市老干部局负责老干部的书画工作,提起她,人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人漂亮、歌漂亮、舞漂亮”。

天生丽质又冰雪聪明的姑娘,能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吗?

很快,我就发现,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是见不到秋萍的身影。尽管那是一份悠闲、安逸的工作,她却靠自己的热心服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但她又是一个对自己永不满足、在艺术上勇往直前的人,这源于她对自我的期许。

不同的期许,就会有不同的取舍和选择,不同的取舍和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若干年后,她成为省会一家著名媒体的资深报人,她开设的《秋子信箱》栏目,特受读者的欢迎。

那同样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但为了把自己全部交给书法,她决心抛却繁华,只通过书法与外界发生关系。于是,在一片挽留、可惜声中,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静谧的河南省书画院。

记者和书法家的工作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但秋萍要的就是“求来寂寞养清心,留得闲情听梵音”。她可以做到一个月不下楼,每天,除了按时吃饭、睡觉、做家务、练瑜伽、赋诗填词,就是坐在满屋的书架旁,与一位位大师、圣贤对话。

勇气和底气,往往来自一个人读懂多少一流的经典之著,来自从中化出多少自己的感悟。此时,圈内人提到中国的女书法家,一定会津津乐道胡秋萍,甚至有“南孙北胡”、中国四大女书法家、“中国书法看河南,河南书法有秋萍”以及“人美、书美、词美”美女书法家之说。

她会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吗?

正是在她事业如日中天时,我看到了她那殉道般的执著和自信:抛却此之前的颜真卿、王铎,远离追求十多年的经典,开始自己艺术中的话语转换。

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胡秋萍的变化即刻引起一场争论。2002年1月,她在河南省博物馆举行了一次盛况空前的个人书法艺术展,在展后举办的作品座谈会上,她的作品遭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批评,有的甚至全盘否定。

那天,我就坐在会议室,听着人们的褒贬,一种她能不能经得起批评的担心油然而生。

当选择舍弃的时候,胡秋萍是做好了准备的,所以,她没有被周围的议论所左右。相反,她更加勤奋和专注。

不久,作为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她成了北大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岳川的学生。

那是特欢快的一年时光,每天,她就像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到北大听课。读一流的经典、听一流老师的讲座、交一流的道友,不仅使秋萍的心灵更加慈悲、善良、淡定、从容和宁静,而且,也使她的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伴随而来的便是颂扬和叫好。

我曾随她到过一些地方和场合,目睹了“粉丝”对她的热情敬慕,感受到了很多人对她的喜爱和崇拜,看到了视她为偶像的一位位书法爱好者。在刚刚出版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秋萍》一书里,多位著名业内人士不吝溢美之词,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姜寿田说:“胡秋萍早已是一个超越地域性限阈而具有全国性声望的书家。她以女性书家问鼎草书,有足多称赞者。在书法史上,女性书家善大草者几近于无,可以说这是一个女性书家难以涉足的领域……胡秋萍无疑是一位有着严格自律和很高自我期许的书家,而她创作本身也无疑可置于当代一流书家之列而无愧。”

貌美、聪明、天赋、安逸、赞美等等,等等,都是人类不易战胜的诱惑,在强大的诱惑面前,秋萍的获取和舍弃,是令人佩服的。如今,她已经不属于她的家乡,在更大范围内,她迎来了她艺术上的又一次辉煌,面对更大范围内的鲜花、掌声和颂扬,她能闯过很多人都过不去的“名人”关吗?

即使担心,我仍对她充满了期待!那是因为过去的30多年,我看到了她太多不寻常的定力!

乘物游心女书法家胡秋萍专访

“乘物游心”出于《庄子》,“乘物”与“游心”是两个词,“乘物”指万物皆平等,凭借物的意思。“游心”指如若能达到“乘物”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此为“老庄”核心思想之一。当今书法界,女书家寥若晨星。在为数不多的女书家中,胡秋萍以一手大气超拔的行草书独树一帜。胡秋萍的书法,师出王铎的雄强,参以魏碑的质朴,吸收现代书法的构成,加之魏晋书法的细腻灵动,章法跌宕有致,纵横捭阖,墨色对比大胆,用笔方圆兼修,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成功探索之路。

因为同在河南的缘故,很早就和胡秋萍认识。对于胡秋萍的看法,湖南雁阵部落的冷柏青兄如是说:胡秋萍有三美,人美、字美、诗文美。我深以为然。2006年,我在书艺公社发表了一篇题为《走近胡秋萍》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将近两年过去了,细心的朋友会看到,胡秋萍的书法更加平淡天真,艺术构成更加丰富多姿。

2008年7月30日,应胡秋萍女士之邀,书艺公社专访了胡秋萍。郑州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虽然刚下过雨,但周围的环境感觉还是湿漉漉的闷热不已,属于典型的桑拿天。在省文联大楼里见到了胡秋萍,她身着灰蓝相间的高领休闲T恤和浅土黄色的马裤,依旧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气息,在这个夏天,不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午,我们在一家西餐店里就餐,我把采访提纲让她过目。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胡秋萍寓所,在她的书房里,我们开始了如下的交谈......

书艺公社:2005年,您在书艺公社作客的时候,很多人关注过您的创作,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您的创作在内涵上更加趋向传统了,请问是否您的艺术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或许是您的艺术生活状态在变化?此外,我发现很多我周围的书家都在朝着更加传统的路子走,这是否当代书法创作的风向标?

胡秋萍:我的生活本身越来越简单,但我的创作思维却是朝着更深入和更细微的方面努力。生活方式的简单会体现在作品中,这种简单绝对不是直白的简单,它是简约、简洁后的简单,会促使你有意识地简化掉一些生活中多余的事情;克服掉一些书写中多余的习惯性小动作;这是我这两年来的追求。其实每一个书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己手上的习惯性动作,有些是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既然是书法家就一定要克服掉这些毛病,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泯灭个体生命中珍贵的艺术才情。书法家不深入传统,就无法体会经典的魅力;不关注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思想就不会活跃,作品相对的也没有时代气息。成功的书法家应该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自我最佳的契合点。我的学书之路是从唐宋书风到明清书风再到魏晋书风,我在章法上追求明清的气势,在笔法上努力回归二王,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现代感。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用笔千古不易,我认为就是指的魏晋的用笔方法。书法创作的艺术感觉要体现当代性,就要从电影、摄影、美术、音乐、舞蹈、装置等现当代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吸取、借鉴,并把这种感受体会灌注在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

学习行草书,一定要师法魏晋。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还要读些儒释道方面的经典,你可以不知道柏拉图,但绝对不可以不知道孔子、老子、庄子。韩愈说过,非两汉三代以前的书不读。同样,我认为笔法非魏晋以前不学。

目前,整个书坛的主流是“梦回魏晋”,是“新帖学”。但艺术是个性化的,如果你本来就是扎根传统的,就努力做下去好了,但要做到极精致,才会被认可。因为这是一条容易被认可的路,走这条路的人会很多;如果你喜欢现代书法,有着自己的追求,一直搞下去,也是一条很好的路。但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承受力,因为它是新生事物,不容易被接受认可。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我们要有足够的宽容去包容它们。

书艺公社:石开先生在前不久的【尚艺书法】河南十五人北京行作品展上发言说“当代的某些人的字大家都不会去学他的话,他就保持了他的特点,陈振濂出道20年一直保留他的书法风格,李刚田很简单地风格现在也是越写越好”,我发现当代直接学您书法风格的作者鲜见,您对是开先生的这句话是怎么看的?.

胡秋萍:这句话我不好回答。因为我没在现场,也不能断章取义。我不属于共性很强的书家,共性强的书家学的人会多一些。我在每个学书阶段都有那个阶段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这种理解和追求也是真实和真诚的。我自己也无法重复以往的自己,因为我的理解和追求变了。他要学只能学过去的我,可学不了当下的我。其实,我不在意有没有人学我。因为,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做好自家的事情。

书艺公社:您是当代女书家中草书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书家之一,目前正值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的举行,请您分析一下当前的草书创作风格走势将会如何?

胡秋萍:您过奖了,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什么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书家,但我会一直努力着。因为历史总是在回望时才更清晰。我认为新一届中国书协成立的五体书委员会,让书法家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一个书家可以会写很多种书体,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各种书体都写得很精彩。书体委员会的成立,使书体更细化了。当代的草书书法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书法复兴到现在,发展的非常迅猛,呈现出了大好局面。草书分章草、今草、大草、狂草,好的草书应该是自由的、率真的、流美的、诗意的、飘逸的。我认为难度系数最大的是大草。章草和今草在创作中,相对比较理性化的余地,创作者有片刻思考的过程。而大草创作更多诗意的感觉,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字法、用笔有良好的规则法度,一方面是精神诗意的张扬。而这一切都要在瞬间极快的速度中完成,全靠创作者的心力来控制手感。

从第一届全国草书大展来看,目前全国的草书创作主流正朝着大草方面进军,一线书家潜心研究大草,草书语言也越来越纯粹。真是新人辈出,后生可畏。老一代的书家固然功底深厚,但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而新一代书家更年轻、思想更活跃,接受的是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书法训练模式,思想上、技法上都有新的突破。我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年轻书家,60后、70后甚至是80后的书家。

书艺公社:您平时的艺术创作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很早的时候就喜欢读您的书法及文章,您最近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新作品?

胡秋萍:我自谓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生活上我尽量遵从天道。说白了,就是遵从天地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我一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前尽量休息,中午还要午休一个小时。我认为,生命的最佳状态一定也是书写的最佳状态,艺术的最佳状态是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与纸、笔、墨和谐的技术的表达。我每天写字、写文章、写诗、看书、参加活动、做家务等等生活中还有很多琐碎的杂事。总之,一切都在围绕着书法做事。其中书法的临摹创作和写文章占据的是我的大块时间,看书和写诗占用的是我琐碎时间。有时候去出差,我就在火车上写诗、构思文章、打草稿,也算是充分利用时间吧。今年,我写了一些的随笔,但不多;绝句也有20多首。我不求量,只想将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积累起来。随笔多是关于亲情和自己艺术和生活的体悟。最近,有一个中学生课外读物,把我的随笔《感恩生命》选进去了。一个多月前,我父亲去世了,又写了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天上人间的家书》,借父亲的去世,去思考有关生死的事情,其实,也很好笑,因为古人把这些事情都说尽了,而且,说的又很透彻。我只是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过程。《涉事》杂志约稿,我就把这个给你们吧,如果读者读后,有一些共鸣和感悟,那我就很欢喜了。


阅读62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