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旭光,男,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安新县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年表
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1989年出版《硬笔书法新华字典》,
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楷书讲座》并出版《电视书法讲座教材》,
1992年编著《行书》作为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材使用至今。
1993年应邀赴日本,担任中日书法交流展日方作品评委,其作品被确定为奖品颁发日方获奖作者。
1994年编著《历代书法碑帖集萃·行书卷》,
1993—1995年与人合作主编书法培训中心教材20余种,
1995年主编《当代著名书法家手书邓小平名言》大型书法作品集,
1998年出版《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
2000年出版《张旭光书法集》、《行书技法》光盘。
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书画课堂栏目中主讲《行书技法》,共四十二讲。
作品先后入选《全军书法展》获二等奖、《国际现代书画作品大展》获二等奖,入选全国第四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名家作品展,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作品展等。
还担任《纪念怀素全国行草书大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全国书法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多种全国性书法大赛评委,并参与组织领导工作。
作品展示
其作品收入《中南海收藏书法作品集》、《中国97位书法家书香港基本法墨宝集》、《中国著名书法家作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多部大型作品集;作品先后在曲阜碑林、屈原碑林、岳阳楼等多处勒石刻碑,被中南海、军事博物馆和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作品多次入选国展、中青展、名家精品展等重大展览,收入《中国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书法卷》等多部大型书法集;在曲阜、岳阳楼等多处勒石刻碑;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京西宾馆和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收藏。
出版专著有《楷书》、《行书》教材,《现代书法字库·张旭光卷》、《张旭光书法集》、《张旭光系列艺术文丛》(四卷本)、《张旭光诗词书法》、《行书技法》、《行书临摹·创作》光盘,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先后担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八届国展、九届国展、首届青年展等重大评审活动评委会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评审工作。
作品风貌
张旭光的行书师法二王一脉,在书法风格上崇尚晋韵。二王的倜傥风流、明清诸家的汪洋恣肆,都曾使他驻足其间、流连忘返。其后他又以宋代和明代书风来调剂,先后广泛涉猎米芾、杨凝式、王铎、董其昌、孙过庭等人法帖,自求新意,随机生发,努力营造着一种平和简静的自然境界。
张旭光崇尚传统,崇尚文化,提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应该是理性高原上的非理性驰骋”。故遍习历代名帖,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擅,沈鹏先生称其:“能写多种书体,富有创造精神 ,楷书追求势态,赋予生命;隶书镕张迁、金农、小爨、伊秉绶于一炉,拙中寄巧,浑穆淋漓,独具一格。行草宗二王,汲取鲁公之宽博、苏米之意韵,典雅闲适,朴茂自然,自成面貌”。
其行书用笔沉着稳健,结体严谨不苟,且兼具南帖秀丽典雅、妙美冲和之长,更着意在气息韵致上古调新纳,绰约其神。这在作品中表现为丰富细致的用笔技巧、沉着畅快的行笔方式和典雅遒丽的艺术格调。今草风格奔突奇逸,以穿插机敏、造险果断为主导。这类作品在章法构成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巧妙地将现代艺术构成观念引入书法创作,使作品在表达情绪与特征表现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章法形式上给人一种新鲜感。在用笔、结字、章法、意境上,他追求一种大效果而不斤斤于点画的精到与规整。气势的连贯、虚实的对比、巧妙的穿插避让以及激情的自由抒发构成了张旭光草书作品的整体特征。对隶书情有独钟,难以割舍。其隶以《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为主,用笔方面沿袭了清人邓石如、金农等人风格,并参合秦汉简牍帛书用笔,行笔沉厚、圆通,富有节律变化,以笔力强、体势险、气格大取胜。特别是在通篇的黑白分割中,不仅突出了大、小块面的黑白对比,也平添了黑白豁朗的强度,显示了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张旭光书法作品显现出了大家风范。在中国书坛将产生重要影响!
艺术之路
十余载孕化确立自我艺术风格
张旭光先生是一个严谨的人,他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儒家的那种古典和文雅。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他认为,如果在创新的同时,不能保持儒家的文雅格调,那宁可维持现状。所以他在回忆书法创作路程的时候,感慨万千:“这段路走得太艰难了。”
最初,张旭光先生学习书法仅仅是临摹大家的碑帖。1992年他去了西安碑林,看到了一个汉代的石雕,那种浑然天成的博大气象,让他为之震撼,突然间有了一种很强烈的念头要把这种浩瀚雄伟的感觉融入书法当中,要用书法表现这种大汉雄风。
回到北京后,他开始从临帖中寻找那种审美体验的震撼感觉。首先他从开张、大气、方正的中唐颜真卿楷书入手,然后又深入到汉代的隶书里面去寻觅,他将汉代艺术风格总结为:雄浑、博大、开张、充满、浪漫、弥漫。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无法外出,只能呆在家中临帖创作,他回忆说:“那时候是没有昼夜之分的,一直沉浸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中。”经过不断地打造、磨合、提炼、孕化和升华,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了那种感觉——开张、雄浑、大气蒸腾又不失文雅的境界。对张旭光先生来说,十几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但确立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八年思考为书坛创作走上健康之路贡献思想
在书法创作上,张旭光坚持中国书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在2002年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会议上,他提交了《关怀这片土壤》一文。他认为,书法是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要想让这朵花开得绚丽,就必须先把这朵花生长的土壤浇灌得十分肥沃。传统文化是书法创作前进的动力,而书法则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
2003年,中国书坛处于创作的迷茫期。当时,新老两代书家在创作思想上产生了分歧,老一代要坚持传统,而新一代要摒弃传统,甚至个别人宣扬要与传统决裂。在当时的八届国展宣传会议上,张旭光提出了书法评审应遵循的4条规律,即历史继承性是书法艺术发展不可替代的规律;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统一,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唤起美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在谈到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问题时,他的“任何书法创作流派都是平等的”,“以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多样性来构建欣欣向荣的时代主导风格,就是我们的目标”的思想在当时书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还指出,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书法创作的主流取向。这个观点很快就在书坛形成共识。
就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张旭光提出了“到位”与“味道”的标准。“到位”是指对传统古法运用能力的完善程度,即对书法本体要求的全部要素的熟练掌握。“味道”则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个性的情感。这两条标准通俗好记,便于实际操作,很快成了书坛上人人皆知的评审标准和创作标准。
在谈到中国书法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张旭光指出书法艺术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就要提高现代审美能力,而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的时候“越传统就越现代”,所以要通过现代审美意识去挖掘传统文化,从而丰富现代审美艺术,使现代书法作品既能从传统长河而来,又能站在时代浪头之上,即古即新,服务时代。
经典文章
《关怀这片土壤----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节录)》,发表在《书法导报》,2002年。
《在“八届国展论坛”上的发言》。
《到位与味道----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根据2005年11月5日在中国美术馆学术讲座整理,发表在《书法导报》2006年第10期。
《激活唐楷》,2005年中国书法展览活动综述,发表在《中国艺术报》,2006年。
《新时代呼唤“新帖学”!----张旭光就“新帖学”答记者文问》。
《倡导人文精神实行阳光评审----在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发表于《中国书法通讯》,2006年。
《读书临帖悟道创作----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
《略论草书创作的多样性》根据2008年5月12日在邯郸市草书培训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
个人感想
张旭光:我自己的话回顾一下可以分为三点,一点是从2000年8月从文联回到书协,原来是从书协走出去的,回到书协以后,由于分工管展览创作,这些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思考书坛的发展上。我在书法家协会一没有财权二没有人权,但是我有思考的权利,应该说这些年主要的精力是思考书坛的发展,思考了书坛创作的发展,特别是从2003年8月国展前后做了大量的思考,所以说我在中国书坛主流的发展这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我认为流行书风肯定是不能成为主流的,那么死抱着传统不随时代发展也是不能成为主流的,成为主流的就是那三句话: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这就是整个书坛的主流的路子,这几年我一直负责这个工作,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强调这一点,这做为宏观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