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罗中立,1948年出生,重庆市璧山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教育家,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
198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修,1986年3月返校。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百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成长历程
1947年7月23日出生于重庆,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
1964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68年川美附中毕业,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
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第一届川美油画系学生。
1980年创作《父亲》,带动中国乡土艺术、伤痕美术发展。
1984年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公派留学艺术家,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
1992年创建罗中立油画奖学金,搭建中国奖掖当代艺术学子新平台。
1998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带动形成“以创作带教学”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9年受聘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走上探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新里程。
社会荣誉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美术馆馆长
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
学术荣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全国先进工作者
第五届全国高校名师
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
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
四川省和重庆市劳动模范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收藏记录
1981年
油画《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国家教材,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
1982年
“故乡组画”参加全国艺术院校创作会,被称为中国的“米勒”。
1986年
5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协与在美国纽约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油画展”。
1994年至今相继在中、美、英、法、德、澳、比利时、台湾等地举办“罗中立个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哈佛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博物馆、中国台湾高雄山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
艺术成就
罗中立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
(1)打破桎梏,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
罗中立的《父亲》,打破特殊时代中整齐划一的艺术模式,以人文主义关怀,将艺术从政治的神坛还原到日常生活和人本身,并掀起和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发展。(2)情系农桑,始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最大的代表群体:农民。
植根本土,情系农桑。在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坚持用画笔描绘农村,赞美农民,被称为当代的“米勒”。(3)中西融汇,探寻一种不同于西方前卫、也不同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一方面经历了西方艺术史系统的洗礼,一方面植根中国本土艺术及民间文化丰饶土壤,在艺术语言的突破和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教育改革
自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以来,不断强化学校创作优势,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坐标。领衔川美油画专业获国家特色专业,油画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打造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艺术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持的《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荣获美术类院校迄今唯一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建设四川美术学院坦克仓库艺术家工作室、虎溪公社艺术家工作室成为世界艺术教育机构最大的艺术家工作室群。合作建设的视美动漫基地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重庆市创意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除亲躬教学外,与相关部门和艺术家发起作品爱心拍卖,为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募集爱心款近三千万元,还从1992年起设立罗中立奖学金,不仅为优秀青年学子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而且为中国美术及创意事业的继往开来不断催生后备新人。同时,作为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文联主席、美协主席、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积极参加和出席社会活动,为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遗余力。
在学术创作、教育教学、社会事业等方面不断的开拓创新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毫无疑问确立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中国教育界、中国文化界的地位,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和文化大家。
参展记录
个展:
2011年
“置换的描绘——罗中立个展”苏州 苏州博物馆
2010年
“语言的轨迹——罗中立个展” 重庆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2006年
罗中立故乡组画展 北京•798山艺术空间
罗中立油画艺术展 贵州•贵阳美术馆
2005年
罗中立小幅油画展 上海•上海美术馆
2002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中国台湾高雄•山美术馆
1998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中国台湾高雄•山美术馆
1997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澳大利亚悉尼•悉尼美术馆
1995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历史博物馆
1994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2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中国台湾台北•新光美术馆
1991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中国台湾台北•炎黄艺术馆
1989年
罗中立个人画展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
1987年
罗中立个人作品展 北京•比利时驻华大使馆
1985年
罗中立个人作品展 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
罗中立个人作品展 美国纽约•瓦利芬尼画廊
最新个展:
《语言的轨迹》(2010)《罗中立:置换的描绘》(2011)《中国乡土写实灵魂》(2012)
群展:
2011 年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
“烛光笔华”全国美协驻会干部作品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成都双年展之“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2010年
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东方既白——中国美术馆藏油画精品汇报展 中国美术馆
改造历史 北京•国家会展中心
穿越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展 智利国家美术馆
2009年
开放的视域——中国当代艺术展 捷克国家美术馆
成都双年展 成都会展中心
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 中国美术馆
“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东方既白——中国美术馆藏油画精品展
中国美术馆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8年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寻源问道——油画研究展 中国美术馆
2007年
回归•交融——祖国和香港两地艺术家交流展 成都•四川美术馆
时代的步履——中国美术馆藏油画作品陈列 中国美术馆
开放的中国艺术 中国美术馆、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2006年
恒动——当代艺术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
“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
中国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
“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青”与“兰”我们之间 北京798林正艺术空间
精神与品格 上海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学术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南京博物馆
重庆辣椒青岛展 山东•青岛美术馆
四川画派名家八人展 重庆•三峡博物馆
2005年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2004年
观念艺术——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展 中国澳门•塔石艺文馆
第十届全国美展 广州•广东美术馆
彼此——中国当代艺术展 法国图卢兹•图卢兹美术馆
2003年
北京双年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第三届油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2年
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深圳•深圳美术馆
重庆辣椒美国巡回展 美国俄亥俄州•俄亥俄大学美术馆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邀请展 上海•世贸精文艺术中心
中国当代艺术展 墨西哥墨西哥城
中国当代艺术展 秘鲁利马•国家博物馆
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展 北京•世纪坛美术馆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广州博物馆
2001年
当代绘画新形象艺术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1年
研究与超越 北京•中国美术馆 上海•上海美术馆
汉城国际艺术邀请展 汉城•韩国美术馆
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展 巴西圣保罗
四川美院展 德国卡塞尔•卡塞尔文化火车站
成都双年展 成都•成都现代艺术馆
艺术时代——世贸精文艺术大展 上海•金贸大厦精文美术馆
2000年
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成都•成都现代艺术馆
20世纪中国油画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上海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 上海•上海美术馆
1999年
首届东宇美术馆收藏展 沈阳•东宇美术馆
上河美术馆收藏展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1998年
首届上河美术馆收藏展 成都•上河美术馆
1997年
中国上下五千年艺术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美国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 北京•中国美术馆
开放之门——中国油画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荷马州立美术馆
1996年
'96上海美术双年展 上海•上海美术馆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4年
中国批评家年度提名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0年
四川油画精英展 中国香港•三联书店
1988年
第二届当代中国油画展 美国纽约•哈夫纳画廊
1986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南斯拉夫•现代美术馆
1985年
首届当代中国油画展 美国纽约•哈夫纳画廊
1983年
巴黎春季沙龙展 法国巴黎
1981年
第二届青年美展 北京•中国美术馆
出版著作:
罗中立表现主义油画艺术
学苑问道
巴山夜雨
中国乡土写实的灵魂
艺术评论
吕澎:罗中立绘画艺术的重复激情
在一幅有男女人物的草图上,有这样一句话:“重复并不是基于对内容的选择,而是想深入其中,让人读到另外的东西。”写下这句话的作者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完成著名绘画作品《父亲》(1979年)的画家罗中立。草图的完成与《父亲》相去有三十年的时间,画家与人们共同经历了太多的艺术潮流和艺术倾向的变化,从风格到观念,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像万花筒里的情景,碎片化了。尽管人们从观念到语言获得了对艺术与艺术史的认知,但是,在涉及到具体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作品将如何对其进行判断时,却遭遇困难。数十年来,罗中立没有改变他的绘画题材,他记忆中的那些大巴山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始终是他选择的内容,没有变化,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直到今天,我们很容易在他最新的作品里找到数十年前作品中的痕迹:农民、他们的用具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可是,基于艺术史的方法,如果将罗中立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差异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艺术表现与语言的变化,就像在西方画家例如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不同时期的风景、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不同时期的静物、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不同时期的人物中看到的那样,这些不同时期的差异构成了艺术家的整个艺术历程中的不同部分,它们共同结构出艺术家的艺术整体。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告终;会议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过去习惯用意识形态标准来控制文学艺术的力度从此开始渐渐减弱,人们被告知:经济建设比阶级斗争更重要,而事实上,尽管之后在1984年和1987年分别有“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短暂的政治运动,可是,这个国家朝向经济建设以及相应的改革方向的步伐不断在加速。这是罗中立以及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基本政治背景,这个看上去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实际上导致了人们普遍的思想解放,其影响力和作用涉及到与人文学科紧密相关的政治思想、价值立场、美学观念以及艺术风格,当政治的基本目标发生改变时,相应的变化就演变为整体性的变革。
在上述背景下,罗中立的《父亲》自然会唤起人们巨大的心理震荡。之前,人们习惯看到巨大尺寸的领袖肖像,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巨大尺幅的图像享有专利。这个标准来自“文革”“三突出”的艺术思想,这个由江青归纳的艺术思想普遍影响并决定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严重性与绝对性涉及到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可能得到展出,涉及到对艺术家艺术水准高低的评判,甚至涉及到艺术家是否能够获得政治上的基本信赖和创作艺术的权力。1973年,画家杨力舟夫妇完成的《挖山不止》受到了当时评委的肯定,可是,“从整个展览会看,这一幅画尺幅比较大,陈永贵的头像超过了其他作品中的毛主席头像,这是不行的。所以只能让《挖山不止》落选。”
可是现在,罗中立使用了只有描绘领袖才能够使用的尺幅,他将一个普通的农民的脸如此放大,的确让所有熟悉“文革”艺术的人们普遍吃惊。有美术史常识的人很容易将这个满脸皱纹的农民形象与美国超级写实主义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的绘制方法联系起来,不过,在1979年的时候,能够看到克洛斯作品的人微乎其微,观众仅仅对对如此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赞叹不已。他们关注的重心几乎不是方法与技巧的新颖,而是结果的震撼。不过,画家坦陈了他对美国画家的借鉴。
技巧我没有想到,我只是想尽量的细,愈细愈好,我以前看过一位美国照像现实主义画家的一些肖像画,这个印象实际就决定了我这幅画的形式,因为我感到这种形式最利于强有力地传达我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东西方的艺术从来就是互相吸收、借鉴的。形式、技巧等仅是传达我的情感、思想等的语言,如果说这种语言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那我就借鉴。
罗中立:我的学弟庞茂琨
四川美术学院架上绘画对美术史的贡献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从早期的“乡土”到现在的“卡通”,都一直保持了一种很有激情的探索状态,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代表性的艺术家,这种延续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是难能可贵的,至少它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因为不管是群体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强有力的来支撑这种精神上的拓进,正是有了这些艺术家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才显得不那么孤单。
庞茂琨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发展的见证者之一,虽没有赶上“伤痕美术”的大潮,但在“乡土”的滋养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其早期的古典主义创作还是最新的对于消费社会、虚拟的假象,荒诞的、无厘头景象的描绘,对生命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达始终是其画面中存在的核心,这一点也是四川美院甚至是西南艺术群体身上共有的特性。当庞茂琨还在上四川美院附中时,罗中立、张晓刚[微博]、叶永青等等四川美院的77、78级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时候庞茂琨会经常趴在教室的外面看这些学长们画画,在三年之后也就是1981年庞茂琨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并在1984年的全国美展中像他的学长罗中立一样变得全国知名。
2013年7月21日下午4时,“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继2010年“今日之神话”、2011年“不动声色的凝视”之后庞茂琨作品的又一次集中展示,与前两次相比他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果说他早期的艺术中蕴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的情怀,并且有着烂熟的表现技巧,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明显的看到庞茂琨打破自己过去所惯有的图像方式,在技巧、观念上都不断取得了突破。
在展览中,作为庞茂琨学长和领导的罗中立显得很高兴,在谈到庞茂琨时他表示总是有很多的感慨:“提到庞茂琨我总是有很多的感慨,早在我的大学时代他就是我们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小学弟,而在此后近三十年的岁月,他不仅仅是我的下属,更是我的好兄弟、好朋友,在共事的漫漫岁月里,他性格中的平和、幽默赢得了无数师生们的肯定。”
庞茂琨早期的作品在他看来“蕴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的情怀,并且有着烂熟的表现技巧,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总是在艺术上探索,孜孜不倦。”而此次展出的作品:“打破了庞茂琨过去所惯有的图像方式,在技巧、观念上都不断取得了突破,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艺术家借鉴和倡导,在画里面有他的亲人,有他的朋友以及很多他所熟悉的面孔,这更加让我坚信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自我与社会碰撞中的精神映照,那些来源于内心的体验,那些得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感触共同构成了庞茂琨的绘画世界。”